霍山石斛的历史故事

发表时间:2024-04-07 10:27

霍山石斛的兴盛﹣﹣大唐时期

南北朝梁代,陶弘景编撰《本草经集注》。对石斛,他最后总结一句"世方最以补虚,治脚膝",功效点睛之笔!石斛如何治病?药王孙思邈之《备急千金要方》《千金翼方》首次总结了唐代的医药精华,石斛用方也不例外,千金方何止千金!霍山石斛为什么要特别关注唐代?唐《通典》(801年)记载,淮南道年贡石斛二百三十余斤(其中寿州生石斛五十斤,霍山时属寿州),而当时全国一年的总进贡量约三百斤,由此可以推算淮南道年贡石斛占有率在75%以上,说明大别山地区是唐代最大的石斛道地主产区。正宗霍山石斛原产地,想咨询请加mihu9580.

霍山石斛的转折﹣﹣宋朝时期

宋朝元丰年间,公元1080年《元丰九域志》记载,本地区的石斛进贡量为四十斤(其中寿州十斤),而全国总进贡量为五十斤,由此可以推算本地区年贡石斛占有率还在75%以上,说明大别山地区当时仍然是石斛的最大道地主产区。1079年,宋朝派出庞大医疗团到高丽为文宗治病,并赠送名贵药材100种。其中,就包括"寿州石斛"。可见宋代的"寿州石斛"延续了唐代"六安石斛"的风采。

 霍山石斛的低谷﹣﹣明朝时期

经历了唐、宋大规模的使用,低谷是必然的。新安医学的代表人物之一,安徽本地新安祁门人陈嘉谟在其1565年编著的《本草蒙筌》中提到石斛:"多产六安(州名,属南直隶),亦生两广……石斛有效难寻,木斛无功易得。卖家多采易者代充,不可不预防尔。"可见经过大规模的应用,真的霍山石斛已经比较少见了。

到明嘉靖二十九年(1550年)的《寿州志》,以及明万历十二年《六安州志》(1584年),两地药属众多药材中皆无石斛之踪影,显示霍山石斛之野生资源又一次消耗殆尽。这也造成了霍山石斛历史上第二个缺失期。

霍山石斛的重振一﹣清朝时期

清代最重要的当推赵学敏在《本草纲目拾遗》(1765年,清乾隆三十年)中,集多家之言,提到"霍石斛出江南霍山……近年江南北盛行之",其弟赵学楷《百草镜》记载:"石斛近时有一种形短只寸许,细如灯芯,色青黄,咀之味微甘,有滑涎,系出六安州及颍州府霍山县,名霍山石斛,最佳"等。赵学敏在书中还特别记载了霍石斛"有成逑(球)者",这是枫斗雏形的最早记载,可见枫斗的起源应来自霍山石斛。

霍山石斛又回到了舞台中心。其实在赵学敏之前,六安本地人杨友敬在《本草经解要》(姚球撰,1724年刊行)中随考证数条,除了描述矮小等特点外,更首次讲到了如何采摘峭壁石斛。名医大椿在1736年编撰的《神农本草经百种录》中也提到霍山石斛,其言:"石斛其说不一,出庐江六安者色青,长三二寸,如钗股,世谓之金钗石斛,折之有肉而实,咀之有腻涎黏齿,味甘淡,此为最佳。"还由于徐大椿(徐灵胎)的影响极大,其著作流传到日本,日本学者铃木素行在《神农本经解故》中也引用了他对石斛的真伪判定之法。

恰好这一时期,江南名医叶天士(1666-1745年)、薛雪(1681-1770年)等在临床实践中均有大量使用霍山石斛等的医案记载,且时间多在《本草纲目拾遗》(1765年)成书之前。正是康乾盛世大量的使用,让霍山石斛的野生资源很快又消耗殆尽。清乾隆四十一年(1776年)《霍山县志》又记载"因采购者众,本山搜剔已空"。这可以算是霍山石斛历史上的第三个缺失期。

又过了约100年,在光绪四年(1878年)《重修安徽通志》中石斛又现,庐州府(产合肥)、凤阳府(出寿州)、颍州府(亳产者良)、六安州(石斛霍山产者佳),霍山石斛仿佛又恢复了元气。但这一次,仿佛只是一个插曲,消失得更快。仅过了二十多年,到光绪三十一年《霍山县志》更形容"石斛则又搜求殆尽,寥寥如晨星矣。"





分享到:
​客服热线:(周一至周五 9:00-18:00) 400-8560553 客服 微信:189659508 客服邮箱:cctv580@qq.com

友情链接:   霍山石斛多少钱一斤‍ 霍山石斛‍ 

加微信号:189659508免费赠送特级霍山石斛花茶一罐 每天限前10名
会员登录
登录
我的资料
留言
回到顶部